【新闻】中国抽水蓄能发电行业2024年发展报告:技术突破与规模领跑全球
2025-02-06
一、总体发展态势: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支撑能源转型作用凸显
2024年,我国抽水蓄能发电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装机容量、技术应用及市场机制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国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700万千瓦,占全球总量的近30%,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作为行业主力军,在运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4026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在建及核准待建项目总规模超9400万千瓦,为“十四五”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从调节能力看,南方区域抽水蓄能机组全年调用次数首次突破4万次,调节电量达264亿千瓦时,相当于1200万居民用户一年用电量,支撑新能源年发电量增长36%。以海南为例,抽水蓄能调节能力占全省最高负荷的14%,通过优化运行模式(如“白天抽水”替代传统夜间模式),机组启动次数同比增长55%,显著提升光伏消纳效率。
二、政策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强化,目标锚定高质量发展
2024年8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并将其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资源2。国家能源局同步推进《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三北”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规划新建项目340个,总装机容量4.21亿千瓦,以服务新能源外送和大规模开发需求。
地方层面,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2024年全国累计发布与储能直接相关的政策770项,较2023年增长20%。山东省率先通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法治手段推动抽水蓄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示范项目,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日平均启动次数增长40%,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三、技术创新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智能化水平全球领先
2024年,我国抽水蓄能技术实现多项里程碑式突破:
1.大型变速机组国产化: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2号机组于8月投产,填补国内大型交流励磁变速机组应用空白,调节响应速度提升30%,效率较传统机组提高5%。
2.智能化运维体系:南方电网建成国内首个抽水蓄能多厂站集控中心,通过远程集中控制技术,粤港澳大湾区机组控制效率提升2至3倍;第三代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中心依托40余万个测点数据及9000余种算法,实现机组“健康状态”毫秒级诊断,年创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
3.多元化储能融合: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技术与传统抽水蓄能结合,形成多能互补格局。福建厦门抽水蓄能电站试点应用“水-光-储”一体化模式,储能系统综合利用率提升18%。
四、区域布局优化:“三北”引领发展,区域协同能力增强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呈现“重点突出、多点开花”特征:
1.核心区域:华东地区凭借电力负荷中心与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市场份额占比超40%;西南、华北地区紧随其后,分别依托水电基地和新能源外送需求加速布局。
2.重大项目进展: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福建厦门、新疆阜康等9座电站22台机组投产,新增装机698万千瓦;陕西镇安电站全面投运,标志西北地区调节能力再上新台阶。
3.跨区协同:南方区域通过“西电东送”通道,将云贵地区抽水蓄能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负荷中心高效衔接,全年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280亿千瓦时。
五、市场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赋能,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
2024年,抽水蓄能行业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
1.电价机制创新:广东梅州电站通过现货市场交易,实现“低价抽水、高价发电”的灵活运营,调节电量精准匹配峰谷需求,日均收益增长25%。
2.绿色金融支持:全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500亿元,专项支持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国家电网发行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双主题债券,募集资金60亿元用于中西部电站建设。
3.产业链协同:上游设备制造领域,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等企业攻克水轮机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设备交付周期缩短20%;中游EPC环节,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凭借技术积累主导市场,中标份额占比超75%。
六、社会效益显著: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抽水蓄能电站的规模化发展,为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1.电网稳定性增强:2024年,全国抽水蓄能机组平均启动成功率达99.8%,累计避免电网故障损失超50亿元。
2.减排贡献突出:通过替代化石能源调峰,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亿吨,相当于植树6.7亿棵。
3.经济拉动效应:项目建设带动偏远地区就业超10万人,相关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产业链辐射效应持续放大。
结语
2024年,中国抽水蓄能发电行业以技术突破为引擎,以政策规划为蓝图,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全面夯实全球领先地位。未来,行业将继续发挥“稳定器”“调节器”作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