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统筹储能科学布局 支撑电网低碳转型
2025-02-1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抽水蓄能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2月联合印发《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明确行业规划、建设、运行全链条管理要求,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政策引领: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办法》是我国首部针对抽水蓄能行业系统性、全流程的管理规范,首次提出“国家定规模、省里定项目”的规划原则,明确国家能源局负责全国及分省抽水蓄能需求规模的统筹论证,各省(区、市)则结合资源禀赋、电网接入条件等择优推进项目实施。截至2024年底,全国抽水蓄能已投运装机容量达5800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建规模约2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23。
在规划布局上,《办法》强调生态优先与需求导向相结合,要求各省建立抽水蓄能资源库,优先开发条件优越的站点,并支持混合式、矿坑式等新型抽水蓄能项目的科学论证。例如,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通过调整运行模式,将传统“夜间抽水”改为“白天抽水”,2024年启动次数同比增长55%,有效支撑光伏发电的高效消纳8。
二、技术创新:突破工程与装备瓶颈
我国抽水蓄能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水头压力管道建设、地下洞室群安全施工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其额定水头达339米,单机容量35万千瓦,机组综合效率超过80%,居国际先进水平78。
《办法》鼓励技术多元化发展,明确提出支持变速机组、高水头大容量机组等前沿装备研发。中国电建集团等企业通过联合调度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推动“虚拟水电”模式创新,有效提升输电通道利用效率。2024年,全国抽水蓄能机组平均启动响应时间缩短至2分钟以内,调节精度提升30%48。
三、经济效应:市场化机制释放活力
抽水蓄能的经济价值在电力市场改革中逐步显现。2024年10月,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率先实现全电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通过“低储高发”模式,日均启动次数增长40%,调节电量收益提升22%,为行业探索出市场化运营新路径8。
南方电网数据显示,2024年区域抽水蓄能累计调节电量达264亿千瓦时,相当于1200万居民年用电量;机组调用次数突破4万次,同比增长24.2%,支撑新能源发电量增长36%8。此外,通过集中控制平台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运维成本降低15%,年增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8。
四、生态优先:统筹发展与环境保护
《办法》将生态保护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要求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红线管控。以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建设过程中采用“避让+修复”模式,减少林地占用面积12%,同步实施流域生态补水工程,保障下游农业与生态用水需求78。
在站点选址上,国家能源局组织完成全国抽水蓄能资源普查,建立覆盖1.2万个潜在站点的数据库,优先开发对环境影响小、调节能力强的项目。2024年,全国新核准抽水蓄能项目中,90%以上避让了生态敏感区23。
五、运行管理:筑牢安全与效率双防线
《办法》强化全链条监管,明确项目开发单位为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责任主体,要求严格执行勘测设计标准,严禁压缩合理工期。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电网企业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对机组并网调度、试运行考核等实施动态管理。2024年,南方区域34台抽水蓄能机组平均可用率达92.6%,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下降18%8。
此外,国家能源局推动建立覆盖40万个测点的智能监测体系,通过9000余种算法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毫秒级诊断,大幅降低故障风险。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抽蓄集控中心投运后,机组控制效率提升2至3倍,年减少停电检修时长超1万小时8。
结语
当前,抽水蓄能已成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支撑。通过政策规范、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行业正朝着高效、智能、绿色方向稳步迈进,为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