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河北易县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完工 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5-02-18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决策部署,河北易县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易县电站”)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能源项目,历经四年建设,于2025年1月27日顺利完成上、下水库蓄水验收,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标志着我国抽水蓄能技术应用与生态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一、工程概况:高参数设计支撑电网调峰需求
易县电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装机总容量1200兆瓦,额定水头354米,安装4台单机容量300兆瓦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属国家一等大(1)型工程。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组成,设计年发电量18.07亿千瓦时,投运后将以500千伏线路接入河北南部电网,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核心功能,每年可节约标煤8.9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3万吨。
上水库主坝为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638.5米,最大坝高90.5米,填筑总量511万立方米,采用“全库盆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系中国电建集团首例创新工艺,防渗面板施工效率提升20%。下水库则通过生态补水工程保障下游农业与生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二、技术创新:智能化装备与工艺突破
1.自动化施工与数字化管理
易县电站建设过程中,水电四局项目团队引入全电气化隧道施工机械装备,实现我国电动工程机械在隧道施工运营“零的突破”。首批投运的7台新能源设备(包括电动装载机、静音发电车等),年均节省柴油消耗21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0吨,同时缩短通风排烟时间30%。
在钢筋加工环节,采用数控钢筋锯切套丝打磨生产线、数控弯曲中心等自动化设备,单班生产强度达30吨,作业人员仅需8人,较传统工厂效率提升6倍。压力钢管厂创新应用“大型三边坡口加工机”替代火焰切割,施工速度提高3倍以上,焊接变位装置实现加劲环埋弧自动焊接,精度与安全性显著提升。
2.地质难题与施工工艺突破
针对大坝上游坡面施工难题,项目团队采用挤压边墙技术,以水平碾压替代斜坡碾压,确保垫层料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形成规则、平整的防冲刷坡面,降低度汛难度。沥青混凝土斜坡碾压施工中,集成化设备系统实现流水作业,同比节约工期20%,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对填筑质量进行毫秒级监测,减少人员投入30%。
3.专利与科研成果转化
项目建设期间,团队累计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工法2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一种道路边坡锚杆支护可移动式操作系统》获国家专利认证,节约成本50万元,缩短工期4个月。
三、生态优先:全过程绿色施工实践
1.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
电站建设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红线管控,采用“避让+修复”模式,减少林地占用面积12%。施工过程中设置自动化喷淋系统,覆盖全部临时道路与作业面,扬尘控制效率达100%;雾化喷嘴节水率提升40%,夏季兼具有效降温功能。
2.新能源设备减排增效
地下洞室施工全面采用电动机械设备,每钻爆开挖循环节省费用562.8元,洞内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尾气污染彻底消除2。施工废水经沉淀过滤后循环利用,材料回收率达85%以上,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四、经济与民生协同:区域发展双赢
1.就业与产业拉动
建设高峰期吸纳当地劳动力超1000人,涵盖施工作业、后勤服务等岗位,带动周边村镇餐饮、零售等产业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2.社会责任践行
项目团队累计投入300万元用于道路修缮、便桥搭设,改善柴厂村、九源村等周边村民出行条件;设立专项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20名,发放助学金超10万元。
五、建设管理:全链条质量与安全管控
1.标准化与智能化监管
项目严格执行《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责任体系,依托40万个测点的智能监测网络,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毫秒级诊断,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下降18%。
2.进度与成本控制
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主体工程工期较计划提前4个月,工程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蓄水验收阶段,安全鉴定与质量检查覆盖设计方案、施工质量等全环节,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结语
河北易县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实践,体现了技术创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抽水蓄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其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华北电网调节能力,为雄安新区能源保障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