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竣工,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助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5-02-1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部署,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布尔津电站”)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能源项目,历经三年攻坚建设,于2025年2月18日顺利完成上、下水库蓄水验收及地下厂房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抽水蓄能工程全面竣工,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边疆地区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工程概况:高参数设计赋能电网调峰
布尔津电站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安装4台单机容量35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额定水头590米,距高比2.9,属国家一等大(1)型工程。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组成,设计年发电量28.14亿千瓦时,年平均抽水用电量37.52亿千瓦时,预计年节约标煤9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9万吨,相当于新增森林面积7.6万公顷。
上水库位于阿吾肯沟右岸山顶,正常蓄水位1470米,总库容821万立方米,最大坝高75米,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全库盆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防渗面板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下水库位于山前缓坡处,正常蓄水位878米,总库容759万立方米,最大坝高61米,通过生态补水工程保障下游农业与生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电站通过单回750千伏线路接入喀纳斯750千伏变电站,投运后将为北疆电网提供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核心功能,显著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二、技术创新:智能化施工与装备突破
1.全电气化施工装备应用
项目团队首次在西北高寒地区大规模应用全电气化隧道施工机械装备,投运7台新能源设备(含电动装载机、静音发电车等),年均节省柴油消耗21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0吨,同步缩短通风排烟时间30%。地下洞室空气质量监测显示,颗粒物浓度较传统柴油设备降低80%。
2.数字化与自动化工艺革新
钢筋加工采用数控锯切套丝生产线及数控弯曲中心,单班生产强度达30吨,作业人员缩减至8人,效率提升6倍。压力钢管焊接引入“大型三边坡口加工机”及加劲环埋弧自动焊接技术,施工速度提高3倍,焊缝合格率99.8%。此外,项目团队累计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工法2项,其中《道路边坡锚杆支护可移动式操作系统》获国家专利认证,节约成本50万元,缩短工期4个月。
3.地质难题攻坚与施工效率优化
针对高寒地区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创新应用挤压边墙技术替代传统斜坡碾压,确保大坝上游坡面防冲刷性能,垫层料施工合格率达100%。沥青混凝土斜坡碾压采用集成化设备系统,实时监控填筑质量,工期缩短20%,人员投入减少30%。
三、生态优先:全生命周期绿色管控
1.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
项目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红线管控,永久占地6077.57亩中避让生态敏感区面积占比90%,施工期间实施“避让+修复”模式,减少林地占用12%。施工迹地生态修复采用原生表土及乡土植物,重建与周边自然生态协调的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恢复率达85%。
2.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利用
施工期生产废水经沉淀过滤后循环利用率达100%,材料回收率超85%;扬尘控制采用自动化喷淋系统,覆盖全部作业面,颗粒物浓度低于每立方米50微克。危险废物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处置,合规率100%。
四、经济与民生协同:边疆发展双效提升
1.就业与产业拉动效应
建设高峰期吸纳当地劳动力1200人,涵盖施工、运输、后勤等岗位,带动周边村镇餐饮、零售等产业收入增长18%。项目团队投入300万元修缮道路、搭设便桥,惠及柴厂村、九源村等5个村落,村民出行效率提升40%。
2.电网调峰与新能源消纳
电站投运后,单日可存储电量840万千瓦时,满足120万户家庭日用电需求,年调节电量达28亿千瓦时。通过“低储高发”模式,预计支撑阿勒泰地区风电、光伏发电量增长36%,减少弃风弃光率15个百分点。
五、建设管理:全链条质量与安全管控
1.标准化与智能化监管体系
项目严格执行《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责任体系,依托40万个测点的智能监测网络,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毫秒级诊断,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下降18%。施工期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达一级。
2.进度与成本精准控制
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主体工程较计划提前4个月竣工,工程造价控制在103.078亿元预算范围内。蓄水验收阶段,安全鉴定覆盖设计方案、施工质量等全环节,坝体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均优于设计标准。
结语
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实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约束,以民生改善为价值导向,为我国高寒地区大型能源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与管理样板。其投运将显著增强北疆电网调节能力,为边疆地区能源安全保障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