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东清远下坪抽蓄主体竣工,技术生态协同助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5-02-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部署,广东清远下坪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下坪电站”)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能源项目,历经三年攻坚建设,于2025年2月全面完成上、下水库蓄水验收及地下厂房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我国华南地区首座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周调节型抽水蓄能电站正式竣工,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与新能源高效消纳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工程概况:高参数设计与电网调峰能力
下坪电站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距广州市直线距离约110公里,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分两期建设,每期安装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额定水头519米,距高比3.2,属国家一等大(1)型工程。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组成,设计年发电量28.07亿千瓦时,年抽水用电量37.52亿千瓦时,投运后预计年节约标煤9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9万吨,相当于新增森林面积7.6万公顷。

上水库位于田心村、焦坑村辖区内,正常蓄水位768米,总库容2934万立方米,最大坝高90米,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全库盆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防渗面板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下水库位于田心溪上,正常蓄水位242米,总库容3315万立方米,最大坝高60米,通过生态补水工程保障下游农业与生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电站通过500千伏线路接入广东电网,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核心功能,单日调节电量达840万千瓦时,满足120万户家庭日用电需求。

二、技术创新:智能化施工与装备突破
1.全电气化施工装备应用
项目团队首次在华南地区大规模应用全电气化隧道施工机械装备,投运7台新能源设备(含电动装载机、静音发电车等),年均节省柴油消耗21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0吨,同步缩短通风排烟时间30%。地下洞室空气质量监测显示,颗粒物浓度较传统柴油设备降低80%。

2.数字化工艺与地质难题攻坚
钢筋加工采用数控锯切套丝生产线及数控弯曲中心,单班生产强度达30吨,作业人员缩减至8人,效率提升6倍。压力钢管焊接引入“大型三边坡口加工机”及加劲环埋弧自动焊接技术,施工速度提高3倍,焊缝合格率99.8%。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创新应用挤压边墙技术替代传统斜坡碾压,确保大坝上游坡面防冲刷性能,垫层料施工合格率达100%。

3.科研成果与专利转化
项目建设期间,团队累计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工法2项,其中《道路边坡锚杆支护可移动式操作系统》获国家专利认证,节约成本50万元,缩短工期4个月。此外,自主研发的抽水蓄能设备健康监测系统,通过40万个测点实现设备状态毫秒级诊断,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

三、生态优先:全过程绿色施工实践
1.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
项目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红线管控,永久占地5722.40亩中避让生态敏感区面积占比90%,施工期间实施“避让+修复”模式,减少林地占用12%。施工迹地生态修复采用原生表土及乡土植物,重建与周边自然生态协调的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恢复率达85%。

2.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利用
施工期生产废水经沉淀过滤后循环利用率达100%,材料回收率超85%;扬尘控制采用自动化喷淋系统,覆盖全部作业面,颗粒物浓度低于每立方米50微克。危险废物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处置,合规率100%。

四、经济与民生协同:区域发展双效提升
1.就业与产业拉动效应
建设高峰期吸纳当地劳动力1200人,涵盖施工、运输、后勤等岗位,带动周边村镇餐饮、零售等产业收入增长18%。项目团队投入300万元修缮道路、搭设便桥,惠及田心村、焦坑村等5个村落,村民出行效率提升40%。

2.电网调峰与新能源消纳
电站投运后,单日可存储电量840万千瓦时,年调节电量达28亿千瓦时,支撑粤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量增长36%,减少弃风弃光率15个百分点。通过“低储高发”模式,日均启动次数增长40%,调节电量收益提升22%,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提供示范案例。

五、建设管理:全链条质量与安全管控
1.标准化与智能化监管体系
项目严格执行《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责任体系,依托智能监测网络实现设备健康状态实时诊断,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下降18%。施工期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达一级。

2.进度与成本精准控制
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主体工程较计划提前4个月竣工,工程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蓄水验收阶段,安全鉴定覆盖设计方案、施工质量等全环节,坝体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均优于设计标准。

结语
广东清远下坪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实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约束,以民生改善为价值导向,为我国抽水蓄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与管理样板。其投运将显著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电网调节能力,为能源安全保障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