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技术创新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5-02-2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部署,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乌海电站”)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能源项目,历经三年攻坚建设,于2025年1月顺利完成下水库大坝填筑到顶及地下厂房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蒙西地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抽水蓄能工程全面竣工。该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额定水头411米,设计年发电量20.08亿千瓦时,投运后将显著提升蒙西电网调峰能力,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一、工程概况:高参数设计与电网调峰能力
乌海电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甘德尔山深处,总投资83.39亿元,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投资建设。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组成,设计年发电量20.08亿千瓦时,年抽水用电量26.75亿千瓦时,预计年节约标煤35.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5.05万吨,相当于新增森林面积2.3万公顷。
上水库位于甘德尔山骆驼峰东侧,正常蓄水位1225米,总库容821万立方米,最大坝高71米,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全库盆防渗技术,防渗面板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下水库位于白石头沟内,正常蓄水位878米,总库容759万立方米,最大坝高61米,通过生态补水工程保障下游农业与生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电站通过750千伏线路接入蒙西电网,投运后可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储能及紧急事故备用六大功能,单日调节电量720万千瓦时,满足100万户家庭日用电需求。
二、技术创新:智能化施工与装备突破
1.全电气化施工装备应用
项目团队在高寒地区首次大规模应用全电气化隧道施工装备,投运7台新能源设备(含电动装载机、静音发电车),年均节省柴油21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0吨,同步缩短通风排烟时间30%。地下洞室颗粒物浓度较传统设备降低80%。
2.数字化工艺与地质难题攻坚
钢筋加工采用数控锯切套丝生产线及数控弯曲中心,单班生产强度30吨,作业人员缩减至8人,效率提升6倍。压力钢管焊接引入“大型三边坡口加工机”及埋弧自动焊接技术,施工速度提高3倍,焊缝合格率99.8%。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创新应用挤压边墙技术替代传统斜坡碾压,垫层料施工合格率达100%。
3.科研成果转化与专利突破
项目建设期间累计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工法2项,其中《道路边坡锚杆支护可移动式操作系统》节约成本50万元,缩短工期4个月。自主研发的设备健康监测系统通过40万个测点实现毫秒级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
三、生态优先:全过程绿色施工实践
1.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
项目严格避让生态敏感区,永久占地6077.57亩中90%为非敏感区域。施工迹地采用原生表土及乡土植物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率达85%。施工期间减少林地占用12%,同步实施扬尘自动化喷淋系统,颗粒物浓度低于50微克/立方米。
2.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控
施工废水经沉淀过滤后循环利用率达100%,材料回收率超85%。危险废物按国家标准合规处置,达标率100%。地下洞室施工全面采用新能源设备,洞内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尾气污染彻底消除。
四、经济与民生协同:区域发展双效提升
1.就业与产业拉动效应
建设高峰期吸纳当地劳动力1300人,带动周边村镇餐饮、运输等产业收入增长18%。项目团队投入300万元修缮道路、搭设便桥,惠及5个村落,村民出行效率提升40%。
2.电网调峰与新能源消纳
电站投运后年消纳新能源电量26亿千瓦时,减少弃风弃光率15个百分点。通过“低储高发”模式,日均启动次数增长40%,调节电量收益提升22%,为蒙西电网现货市场交易提供示范。
五、建设管理:全链条质量与安全管控
1.标准化与智能化监管体系
项目严格执行《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责任体系,依托智能监测网络实现设备健康实时诊断,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下降18%。施工期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达一级,未发生重大事故。
2.进度与成本精准控制
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主体工程较计划提前4个月竣工,工程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填筑碾压采用智能技术,避免漏碾、超碾现象,坝体沉降变形监测数据优于设计标准。
结语
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实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约束,以民生改善为价值导向,为我国高寒地区大型能源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与管理样板。其投运将显著增强蒙西电网调节能力,为边疆地区能源安全保障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