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山西蒲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程全面启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支撑
2025-03-04
在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战略指引下,山西省临汾市蒲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程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该项目作为华北电网"十四五"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节点工程,不仅是山西省打造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的标杆项目,更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系统调节难题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经工程指挥部确认,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项目已完成施工供电系统建设、进场道路硬化等基础工程,地下厂房顶拱开挖进度达42%,累计完成投资额9.17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9.45%。
一、项目规划与技术体系创新
工程选址于吕梁山脉南端的蒲县黑龙关镇与乔家湾镇交界区域,地处北纬36°23'、东经111°12',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MW(4×300MW),设计年发电量16.5亿kWh,年抽水电量21.9亿kWh,综合效率达75.3%。枢纽工程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及地面开关站组成,其中上水库坝高87.5米,正常蓄水位1482米,调节库容708万立方米;下水库坝高94米,正常蓄水位989米,调节库容736万立方米,形成493米的额定水头。
在机组选型方面,采用哈尔滨电机厂研制的HLF546-LJ-475型可逆式水泵水轮机,转轮直径4.75米,额定转速375r/min,机组最大过流量295m³/s。发电电动机选用全空冷结构,额定电压18kV,额定功率因数0.9(发电工况)、0.95(抽水工况)。调速系统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调节精度达±0.1Hz,可实现从空载到满负荷运行仅需120秒的快速响应能力。
输水系统工程创新采用"一洞双机"布置方案,高压管道全长2386米,内径5.2米,最大静水头735米。管材选用NK-HITEN610U2高强度钢板,屈服强度≥610MPa,壁厚从38mm渐变至52mm,焊缝经100%超声波探伤检测。在压力钢管防腐处理中,采用三层复合结构防护体系:底层为80μm厚环氧富锌底漆,中间层为150μm厚云铁环氧漆,面层为200μm厚聚氨酯面漆,设计防腐寿命超过30年。
二、地质条件与工程处理技术
项目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穿越三条Ⅱ类断层(F12、F23、F31)和五条Ⅲ类断层,最大断层破碎带宽度达18米。针对这一挑战,工程团队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施工仿真,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结合钻孔摄像技术,实现掌子面前方50米范围内的地质精准预测。主厂房轴线经优化调整后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15°夹角,有效降低围岩变形风险。在断层处理中,创新应用"超前管棚+径向注浆"复合支护技术,使用Φ108×8mm无缝钢管,环向间距40cm,纵向搭接长度3米,注浆压力控制在1.5-2.0MPa。
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总量达120万立方米,主厂房尺寸为168m×25m×55m(长×宽×高)。采用"分层分块"开挖法,每层开挖高度控制在8-10米,运用电子雷管微差爆破技术,将爆破振动速度严格限制在5cm/s以内。在岩锚梁施工中,采用C40硅粉混凝土,埋设Φ32精轧螺纹钢锚杆,预紧力施加至250kN,确保岩台成型精度误差不超过±3mm。
三、智能建造与数字化管理
项目建立BIM+GIS三维协同管理平台,集成1200个物联网监测点,实时采集施工数据。混凝土生产系统配置2座HZS240型智能拌和楼,通过温度联动控制系统,将夏季出机口温度控制在12℃以下。在温控防裂方面,埋设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监测点间距0.5米,实现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24小时可视化监控。
运输系统配备12台无人驾驶矿卡,通过5G网络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运输效率提升35%。钢筋加工中心配置智能弯曲中心和数控锯切生产线,日均加工能力达200吨,材料利用率提高至98.6%。在质量追溯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实现从砂石骨料到机组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存证。
四、生态环境综合防控体系
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创新实施"三线一单"环境管控:生态保护红线退缩距离500米,环境质量底线控制TSP日均浓度≤0.3mg/m³,资源利用上线设定用水总量≤365万m³/年。施工废水处理系统采用"旋流沉淀+气浮+MBR膜"三级工艺,设计处理能力2000m³/d,出水CODcr≤30mg/L、SS≤20mg/L,回用率达85%。
在陆生生态保护方面,建立23.6公顷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园,成功移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124株、太行花86丛。水土保持工程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综合体系,布设排水沟42.6公里、沉沙池58座,实施边坡绿化19.3万平方米,选配紫穗槐、多花胡枝子等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
五、社会经济带动效应分析
工程建设期直接投资97.03亿元,其中机电设备购置费占比28.7%,建筑工程费占比41.2%。施工高峰期将直接提供3870个就业岗位,其中技术工种占比62%,预计为当地居民创造劳务收入4.3亿元/年。配套产业方面,带动周边水泥、钢材需求分别达85万吨和12万吨,激活运输车辆320台,形成区域性建材物流产业集群。
电站投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调峰电量21.9亿kWh,替代燃煤机组减少标准煤耗34.7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91.2万吨、氮氧化物1.03万吨。在电力辅助服务方面,机组具备±10%额定容量的AGC调节能力,调频响应时间≤15秒,可有效平抑风电、光伏出力波动。经华北电网仿真计算,项目投运可使区域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2.3个百分点。
六、工程进度与质量控制
项目总工期69个月,分三阶段实施:前期工程(18个月)、主体工程施工(42个月)、机电安装与调试(9个月)。目前已完成施工供电工程,建成35kV变电站2座,架设输电线路23.6公里,供电容量达25MVA。进场道路工程完成路基开挖5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路面12.6万平方米,最大纵坡控制在8%以内,满足550吨变压器运输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四级验收"制度,建立98项质量控制关键点。在混凝土工程中,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控制模板安装精度,垂直度偏差≤1/1000,结构尺寸误差控制在±5mm。金属结构安装执行"三检一验"标准,压力钢管纵缝焊接一次合格率99.2%,环缝焊接一次合格率98.7%。机组安装建立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确保座环水平度≤0.05mm/m,蜗壳同心度偏差≤1.5mm。
七、安全管控与应急体系
项目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辨识重大风险源27项,其中地下工程突水突泥风险等级评定为Ⅱ级。配备超前钻探设备12台,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钻孔深度保持开挖进尺3倍以上。建立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布设渗压计86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在应急管理方面,配置大功率排水系统(总排水能力3000m³/h),设置逃生通道38处,开展塌方应急演练每季度不少于1次。
八、移民安置与文物保护
工程涉及移民安置人口137户、428人,创新采用"集中安置+产业扶持"模式。建设移民新村住宅2.7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产业发展方面,规划建设500亩特色经济林基地和年出栏1万头的生态养殖场。在文物保护中,对施工区内的3处清代民居进行整体平移保护,采用液压同步顶升技术,移动距离128米,沉降误差控制在±2mm以内。
当前,项目正有序推进地下厂房系统开挖支护、上下水库坝基处理等关键工序。施工区已形成混凝土生产、金属结构加工、物资仓储三大功能区,日浇筑混凝土能力突破4500立方米,钢材加工产能达150吨。工程指挥部建立进度预警机制,对关键线路实施动态管控,确保2028年底首台机组投产目标的实现。该项目的建设实践,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供了技术范本,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