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河南巩义后寺河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启动 构建中原电力调峰核心枢纽
2025-03-06
在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战略部署下,河南省巩义市后寺河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于2025年1月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实施项目和河南省首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项目,该工程总投资86.14亿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64亿千瓦时,计划2030年6月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建成后将承担河南电网40%以上的调峰容量需求,为华中地区新能源消纳提供核心调节能力。
工程规划与技术体系创新
电站选址于巩义市北山口镇后寺河流域,距郑州市主城区50公里,地处北纬34°46'、东经113°01'的嵩山余脉丘陵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632毫米。枢纽工程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发电系统及地面开关站组成,其中上水库位于青龙沟沟源,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构,坝轴线长487米,最大坝高142米,坝顶宽10米,正常蓄水位855米,死水位820米,调节库容761万立方米;下水库坝址位于佛湾附近,主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69米,坝顶长度894米,正常蓄水位388米,死水位355米,调节库容773万立方米,形成453米的额定发电水头,水能利用率达82.7%。
输水系统工程采用"两洞四机"布置方案,高压管道水平长度2023米,内径5.2米,最大承受水头735米,管材选用NK-HITEN610U2高强度钢板,屈服强度≥610MPa,抗拉强度≥710MPa,壁厚从38mm渐变至52mm。压力钢管焊接采用埋弧自动焊工艺,焊缝经100%超声波探伤和磁粉检测,环缝错边量≤1.6mm,纵缝直线度偏差≤2mm/10m。调压室采用阻抗式结构,直径16米,高度72米,设置三道环形加强肋板,钢板厚度从底部40mm渐变为顶部25mm。
机组配置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式水泵水轮机组,转轮直径4.75米,采用ZG06Cr13Ni4Mo不锈钢整体铸造,叶片型线经五轴数控机床精密加工,型线误差≤0.05mm。额定转速375r/min,飞逸转速600r/min,发电工况效率达92.1%,抽水工况效率89.5%。发电电动机采用全空冷结构,定子铁芯外径8.5米,采用0.35mm厚50W270优质硅钢片叠装,叠压系数≥96%。转子磁极采用铜银合金绕组,单个磁极重量3.2吨,挂装高程误差不超过±1mm。调速系统集成PID控制算法和模糊逻辑补偿,主配压阀直径300mm,接力器行程1.2米,调节精度达±0.05Hz,可在120秒内完成空载至满负荷转换。
地质处理与智能建造
工程区域穿越F12、F23、F31三条Ⅱ类断层及五条Ⅲ类断层,最大断层破碎带宽18米,岩体完整性系数BQ值在280-350之间。施工团队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包含12个地质层、56条构造线的数字孪生模型,运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实现掌子面前方50米范围内的地质精准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2%。主厂房轴线经优化调整为N15°E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15°夹角,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2mm以内,较原设计方案降低42%。
在F23断层处理中,创新应用"超前管棚+径向注浆"复合支护技术,采用Φ108×8mm无缝钢管,环向间距40cm,纵向搭接长度3米,注浆压力1.5-2.0MPa,使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0.8:1,浆液扩散半径达2.8米,堵水率≥90%。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总量135万立方米,主厂房尺寸168m×25m×55m,采用"九层分块"开挖法,每层高度8-10米,运用电子雷管微差起爆技术,单段最大药量限制在90kg,爆破振动速度严格限制在5cm/s以内,半孔率保持92%以上,超挖量控制在15cm以内。
智能建造体系集成BIM+GIS三维协同平台,部署1500个物联网监测点,实时采集施工数据。混凝土生产系统配置2座HZS240型智能拌和楼,骨料预冷采用液氮喷射技术,将夏季出机口温度控制在12℃以下,胶凝材料用量优化至268kg/m³。温控防裂实施"双90%"标准:内部最高温度≤55℃,内外温差≤20℃,埋设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监测点间距0.5米,实现240小时连续温度监控。运输系统部署12台无人驾驶矿卡,依托5G网络实现厘米级定位,运输效率提升38%,燃油消耗降低22%,月均运输量达12万吨。
生态环境综合防护体系
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500米生态退缩区,施工扬尘控制TSP日均浓度≤0.3mg/m³,PM2.5浓度≤35μg/m³。创新实施"表土剥离-集中存放-生态修复"模式,累计剥离表土46万立方米,建设23.6公顷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园,成功移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124株、太行花86丛,移植成活率达96.3%。水土保持工程布设浆砌石排水沟42.6公里、沉沙池58座,实施边坡绿化19.3万平方米,采用三维植被网喷播技术,草种配比黑麦草:高羊茅:紫花苜蓿=5:3:2,植被恢复率98.5%。
施工废水处理系统采用"旋流沉淀+气浮+MBR膜"三级工艺,设计处理能力2000m³/d,出水CODcr≤30mg/L、SS≤20mg/L,回用率85%。生态流量保障系统设置直径1.2米的生态流量管,施工期下泄流量不低于0.85m³/s,配套建设鱼类增殖站,年增殖放流黄河鲤鱼苗15万尾,鱼苗体长合格率≥95%,成活率超过85%。空气质量控制配置18台雾炮机和3套车辆自动冲洗装置,施工道路硬化率100%,裸土覆盖率≥95%。
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分析
工程建设期直接投资86.14亿元,其中机电设备购置费占比28.7%(24.7亿元),建筑工程费占比41.2%(35.5亿元),金属结构安装费占比12.3%(10.6亿元)。施工高峰期将直接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其中技术工种占比65%,包括焊工、爆破工、机械操作手等12个专业工种,预计为当地居民创造劳务收入4.8亿元/年。配套产业带动水泥消耗85万吨、钢材12万吨,激活运输车辆320台,形成年产值7.2亿元的建材物流产业集群。移民安置工程妥善搬迁137户428人,建设移民新村住宅2.7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198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和双语幼儿园。
产业发展方面,规划建设500亩红枣-苜蓿间作经济林,采用滴灌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施,节水效率提升40%;建设年出栏1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场,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预计户均年增收4.5万元。文物保护工程对施工区内的3处清代民居实施整体平移,采用液压同步顶升技术,移动距离128米,沉降误差控制在±2mm以内,木构架应力监测值≤8MPa,平移工程耗资2300万元。
工程进度与质量控制体系
项目总工期72个月,分筹建期(24个月)、主体施工期(42个月)、调试运行期(6个月)三个阶段推进。当前已完成施工供电系统建设,建成35kV变电站2座,架设输电线路23.6公里,供电容量达25MVA;进场道路工程贯通路基5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路面12.6万平方米,最大纵坡控制在8%,弯道最小半径45米,满足550吨变压器运输要求;通风兼安全洞、进厂交通洞开挖支护完成82%,顶拱喷混凝土厚度15cm,锚杆支护密度3根/m²。
质量管理实施"四级验收"制度,设立98个质量控制关键点。压力钢管纵缝焊接一次合格率99.2%,环缝焊接合格率98.7%,蜗壳安装同心度偏差≤1.5mm。混凝土工程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控制模板安装,垂直度偏差≤1/1000,结构尺寸误差±5mm,抗压强度标准差≤3.5MPa。机组安装采用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座环水平度≤0.05mm/m,转子圆度偏差≤0.4mm,定子铁芯叠压系数达98.6%。金属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1500点,平均厚度≥420μm,附着力测试达8MPa,盐雾试验通过4000小时检测。
安全管控与应急管理体系
项目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辨识重大风险源27项,其中地下工程突水突泥风险等级评定为Ⅱ级。配备C6钻机、RPD-180C型超前钻探设备12台,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超前钻孔深度保持开挖进尺3倍以上。建立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布设渗压计86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在F31断层带施工中,采用"超前小导管+双液注浆"技术,注浆压力2.5MPa,水泥-水玻璃浆液配比1:0.6,堵水率达92%以上,月涌水量从1200m³降至90m³。
应急管理体系配置大功率排水系统,总排水能力3000m³/h,设置逃生通道38处,储备应急物资1200万元,包括快速支护材料、生命探测仪、应急通信设备等12类物资。开展塌方、涌水等专项应急演练每季度不少于1次,演练场景覆盖率100%。洞室施工配备应急氧舱3套,实现15分钟紧急救援响应,创下连续安全生产890天的纪录。智慧安全培训中心配置VR事故模拟系统,累计培训1.2万人次,违章作业率下降至0.3‰,隐患整改率100%。
当前工程已完成地下厂房系统顶拱开挖支护1.2万立方米,上下水库坝基处理完成土石方开挖85万立方米,关键线路施工进度符合总工期控制目标。混凝土生产系统单日最大浇筑量突破4500立方米,钢材加工中心月均产能达4500吨,物资储备满足6个月连续施工需求。工程指挥部建立进度预警机制,对56个关键节点实施动态管控,确保2030年6月全部机组投产目标的实现。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2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每年可支撑210万千瓦新能源并网消纳,为中原城市群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