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甘肃黄龙抽水蓄能电站永久用地获批 工程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2025-03-21

2025年3月21日,甘肃黄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取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行政许可,获准永久使用林地237.92公顷,涉及天水市麦积区、清水县境内核心施工区域。此次用地批复标志着这一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前期合规性工作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根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电站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3.50亿千瓦时,年抽水电量31.33亿千瓦时,总投资161.1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西北电网最大规模调峰填谷枢纽,年均等效替代标煤消耗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0万吨。

工程概况与战略定位
甘肃黄龙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与清水县交界处,距天水市区公路里程约69公里,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过渡地带。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等四大枢纽构成,主要承担甘肃电网及西北区域外送通道的调峰填谷、储能、调频及紧急事故备用任务,是西北地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项目。

核心参数与技术定位
装机规模: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安装6台单机容量35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蓄能机组,设计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120小时,抽水利用小时数1490小时。
水工结构:上水库正常蓄水位905米,库容987万立方米,坝顶高程910米;下水库正常蓄水位149米,库容864万立方米,坝顶高程154米,最大扬程756米,调节库容可满足6小时连续调峰需求。
输水系统:采用“一洞四机”布置,主洞直径8.5米,总长3.2公里,设计流量280立方米/秒,高压管道采用WDB620高强钢板,屈服强度620兆帕,抗拉强度780兆帕。
机组性能:水轮机工况效率达94.2%,水泵工况效率92.3%,综合效率较传统机组提升9%;变速控制系统频率响应范围45-55赫兹,调节精度±0.005赫兹,响应速度20毫秒。

用地批复关键数据与合规性管理

用地审批核心信息
批复范围:永久用地总面积237.92公顷,其中林地占比81.3%(193.62公顷),草地占比12.7%(30.25公顷),其他土地6%(14.05公顷)。
生态保护措施:施工区避让国家级公益林42.6公顷,异地恢复林地面积58.3公顷,植被恢复系数不低于1:1.2;设置生态隔离带9.8公里,保护周边原生植被群落。
生物多样性补偿:在项目影响区外营造替代栖息地36公顷,移植珍稀植物紫斑牡丹、秦岭冷杉等1.2万株,放流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等土著鱼类3.6万尾。

合规性管控体系
用地审批流程:自2023年6月启动用地预审至2025年3月获批,历时21个月,完成14项专题报告,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等。
生态修复承诺:承诺施工期投入1.8亿元用于水土保持,实施边坡防护工程28万平方米、表土剥离回覆45万立方米、截排水沟建设62公里。

工程技术准备与施工规划

地质勘探与风险预控
项目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前已完成以下技术准备:
地质勘测:累计钻探岩芯进尺1.2万米,探明断层破碎带3条,最大宽度28米,岩体完整性系数0.45-0.65。
岩爆防治:计划布设微震监测传感器120个,实时采集振动、应变数据,预警准确率目标≥95%;对断层带实施超前注浆加固,设计注浆量3200立方米,加固范围延伸至开挖面外15米。

智能建造与设备采购
数字化施工:基于BIM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和施工孪生平台,模拟输水隧洞掘进、压力钢管安装等关键工序,预演施工干涉问题37类。
核心设备招标:已完成6台机组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采购签约,由哈电集团、东方电气联合承制,设备国产化率100%。其中转轮直径4.2米,叶片采用CFD流体动力学优化设计,目标水力效率94.5%。

施工组织与工期计划
关键节点:计划2025年6月启动地下厂房开挖,2026年12月完成首台机组座环蜗壳吊装,2028年6月实现首台机组投产。
施工效率指标:地下厂房开挖目标月进尺28万立方米,支护锚杆日打入量400根;压力钢管焊接一次合格率目标≥99.8%,工期较传统工艺缩短40%。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方案

绿色施工技术体系
弃渣综合利用:规划658万立方米开挖料经破碎筛分后转化为混凝土骨料,综合利用率≥73%,减少外运弃渣量73%,节约土地45亩。
水资源循环:建设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循环水站,采用“絮凝沉淀(PAC+PAM)+超滤膜+紫外线消毒”工艺,目标出水COD≤15毫克/升,悬浮物≤10毫克/升,回用率100%。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边坡植被恢复:在28万平方米裸露岩面喷射植生混凝土,掺入土壤菌群活化剂(含固氮菌、解磷菌),目标6个月内草本覆盖率≥90%,木本植物成活率≥85%。
噪声与扬尘管控:施工区布设噪声监测站10套,机械作业昼间噪声≤55分贝(等效A声级),夜间≤45分贝;采用雾炮车与智能喷淋系统,目标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保护
鱼类保护措施:在取水口设置拦鱼电栅(脉冲电压15V,频率5Hz)和超声波驱鱼器(频率120kHz),施工期避让鱼类繁殖期(4-6月),承诺放流土著鱼苗1.2万尾/年。
生态流量保障: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坝下最小下泄流量≥3.2立方米/秒,维持河道生态基流。

经济社会效益预期

电网调节能力提升
电站投运后,可为甘肃电网提供210万千瓦灵活调节能力,年调峰电量23.5亿千瓦时,减少火电调峰启停3000次/年,等效替代标煤消耗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0万吨、二氧化硫9200吨、氮氧化物4600吨。其黑启动功能目标在电网全停后2小时内恢复重点区域供电,将兰州、天水等核心城市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

产业链协同带动
装备制造升级:项目预计推动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等企业突破厚板焊接(板厚80mm)、精密铸造(尺寸公差IT7级)等12项关键技术,形成专利集群47项。
区域经济激活:建设高峰期计划吸纳本地劳动力2500人,培养高级焊工、起重机械操作员等技能人才680名,目标人均月收入增加3500元;带动天水市形成抽蓄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上下游企业9家,目标年产值18亿元。

财政与民生贡献
税收目标:运营期年均纳税1.5亿元,占天水市2024年财政收入的3.8%,专项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
技能培训: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天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定向培训班,计划累计培训技术工人1200人次。

工程合规性意义
甘肃黄龙抽水蓄能电站永久用地的获批,标志着我国大型能源项目用地审批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进一步成熟。项目通过《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等14项专题报告,创新性提出“异地生态恢复+施工期动态补偿”模式,为同类工程在生态敏感区的合规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的用地管理方案“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精准平衡”。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