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取得关键突破

2025-03-24

作为国家“十四五”能源领域重点工程,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自2023年8月主体工程正式动工以来,在海拔3200米至3700米的高寒高海拔区域连续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截至2024年9月累计完成投资41.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2%,工程进度超前计划节点2.7个百分点。该电站不仅是全球3500米以上海拔地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项目,更是我国在高海拔复杂环境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志性工程,对保障西北地区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战略意义。

一、工程规模与核心技术参数
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地处昆仑山脉北麓,地理坐标东经94°47′、北纬36°18′,占地面积约12.4平方公里。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安装8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机组,额定水头425米,最大扬程470米,单机额定流量71.2立方米/秒。电站上水库正常蓄水位3675米,死水位3640米,调节库容1611万立方米;下水库正常蓄水位3228米,死水位3195米,调节库容1648万立方米,上下水库库容差严格控制在±2%以内,确保系统运行稳定性。输水系统总长5345米,其中压力钢管段长2418米,采用80毫米厚高强度钢板焊接,最大承压能力达7.5兆帕。电站设计年发电量48.24亿千瓦时,年抽水电量64.32亿千瓦时,综合效率75.02%,调峰填谷能力达日调节周期6小时,紧急事故响应时间小于120秒。

项目总投资170.94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124.6亿元,环保专项投资8.3亿元,移民安置费用5.8亿元。建设总工期81个月,计划2028年12月首台机组投产,2030年6月实现全容量并网。

二、施工进展与技术创新
截至2024年9月,电站主体工程已完成地下洞室群开挖总量的43%,其中主副厂房顶层开挖高度达56米,累计完成石方洞挖量78.5万立方米,混凝土衬砌完成12.3万立方米。引水隧洞施工采用TBM硬岩掘进机与钻爆法结合工艺,单月最大进尺突破220米,隧洞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毫米以内。地下厂房岩锚梁施工精度达到±1毫米,远超行业±5毫米的标准。

针对高寒环境,项目团队研发了-25℃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浇筑技术,通过添加复合防冻剂、优化骨料级配,使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提升至45兆帕,较常规施工提高18%。通风系统采用分布式智能监控,洞内氧气浓度稳定在19.5%以上,粉尘浓度低于1毫克/立方米,保障高原作业安全。施工期已投入特种设备327台套,包括海拔适应性改造的300吨级门机、低温型液压挖掘机等,设备综合利用率达92%。

三、经济社会效益与能源调节功能
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为青海电网提供48.2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4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5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通过配套海西州已建成的1350万千瓦光伏和风电装机,可将新能源弃电率从12.3%降至8.1%,年增加新能源消纳量12.6亿千瓦时。在电网调峰方面,电站可在2分钟内实现24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或抽水,平抑青海电网日内负荷波动峰谷差达18%。

经济层面,项目建设期直接带动当地钢材、水泥、砂石骨料等建材消费超3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120个,其中本地务工人员占比67%。运营期每年可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2.8亿元,并通过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工程,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6.7平方公里。

四、生态保护与低碳实践
项目环评阶段对昆仑山北麓荒漠生态系统进行长达18个月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划定核心保护区3.2平方公里,移植高原特有植物红砂、驼绒藜等12.5万株。施工中采用封闭式渣场管理技术,将435万立方米开挖料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8%,减少弃渣占地56公顷。噪声控制方面,爆破作业采用微差起爆与覆盖降噪技术,施工区边界噪声值稳定在55分贝以下,低于国家标准5分贝。

水资源管理上,通过三级沉淀池与智能回用系统,施工废水回用率超85%;上、下水库间布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确保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不低于1.2立方米/秒。中国三峡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建立高原生态环境实时监测平台,对周边50平方公里范围内大气、土壤、植被等12项指标进行动态跟踪。

五、工程当前建设意义
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大型储能工程建设领域实现三大突破:首次在3500米以上海拔完成百万千瓦级可逆机组选型验证;首次建立高原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长压力钢管设计标准;首次实现高寒环境混凝土施工质量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其技术参数、施工工法已形成18项行业技术规范,为西藏阿里、新疆和田等后续高海拔抽蓄项目提供直接参考。

电站投运后,青海电网调节能力将从当前的680万千瓦提升至920万千瓦,支撑青海省2030年建成100%清洁能源示范省目标。作为“西电东送”通道的重要调节枢纽,该工程每年可提升青豫直流、青陕直流等特高压通道利用率9个百分点,增加外送电量58亿千瓦时,为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提供关键节点支撑。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