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湖北南漳抽水蓄能电站核心工程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2025-03-26

作为国家“十四五”能源领域标志性工程,湖北南漳抽水蓄能电站自2023年4月主体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在喀斯特地貌与强风化岩层叠加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截至2025年6月,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8亿元,占总投资108亿元的59.1%,地下厂房开挖总进度达61%,引水隧洞单月最大掘进速度突破263米,工程关键节点较原计划提前6.8个月。该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建成后将成为华中电网规模最大、调节能力最强的抽水蓄能枢纽,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6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0万吨,对保障“西电东送”通道安全、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具有里程碑意义。

工程核心参数与技术创新
湖北南漳抽水蓄能电站位于襄阳市南漳县李庙镇,地处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与江汉平原过渡区,地理坐标东经111°47′、北纬31°53′,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电站采用“三洞六机”布置方案,安装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机组,额定水头514米,最大扬程560米,单机额定流量65.8立方米/秒,最大过机流速达8.2米/秒。上水库正常蓄水位960米,死水位930米,调节库容1133.5万立方米;下水库正常蓄水位446米,死水位416米,调节库容1153万立方米,库容偏差率精确控制在±0.3%以内,确保系统运行零偏差。输水系统总长2629.2米,其中高压管道段采用780兆帕级WSD690E高强钢板焊接,最大承压能力12.8兆帕,耐腐蚀性能较常规材料提升40%。电站设计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年抽水电量26.7亿千瓦时,综合效率75.2%,调峰填谷响应时间小于90秒,可在1分45秒内实现18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78.5亿元,环保专项投入5.6亿元,移民安置费用3.8亿元。建设总工期67个月,计划2028年12月首台机组投产,2030年3月全容量并网。

地质挑战与施工突破
在鄂西北喀斯特地貌区,项目团队攻克三大世界级难题:强岩溶发育带地下洞室群稳定控制、高水头压力管道抗渗设计、陡倾角断层带TBM安全掘进。截至2025年6月,主副厂房已完成四层开挖,总开挖量达52.3万立方米,岩锚梁混凝土浇筑精度±0.5毫米,超过设计标准60%;引水隧洞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采用超前地质预报与微震监测技术,单月最高掘进263米,围岩变形量控制在2.8毫米以内,填补我国岩溶区大直径隧洞施工技术空白。

针对560米级超高水头压力管道,研发国内首套780兆帕级钢板环缝自动焊接系统,焊缝一次合格率99.7%,焊接效率提升3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管道安装轴线偏差小于1/10000。通风兼安全洞于2024年8月贯通,为主厂房施工开辟关键通道,洞内氧气浓度稳定在20.3%以上,粉尘浓度低于0.8毫克/立方米,创高海拔复杂洞室施工环境控制新标准。

经济社会效益与电网支撑能力
电站建成后,每年可提升湖北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14.3亿千瓦时,将区域弃电率从17.4%压缩至11.9%。在电网调峰方面,可平抑湖北电网日内负荷峰谷差23%,提升鄂陕、鄂赣特高压通道利用率13个百分点,增加外送电量29亿千瓦时。经济层面,项目建设直接带动当地钢材、水泥等建材消费39.2亿元,施工期创造就业岗位2870个,其中本地务工人员占比71%;运营期每年可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2.2亿元,并通过库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与低碳施工实践
项目严格实施生态修复“三同步”原则: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与超滤系统处理,回用率超85%,减少新鲜水取用量日均1500吨;435万立方米开挖料综合利用率达98.2%,减少弃渣场占地56公顷;噪声控制采用微差爆破与吸声屏障技术,施工区边界噪声值稳定在50分贝以下,低于国家标准10分贝。

生态流量保障方面,设置可调节式生态泄放孔,确保下游河道最小流量不低于0.85立方米/秒;移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珙桐等8600株,库区边坡采用三维植被网修复技术,植被覆盖率从29%提升至73%。中国三峡集团联合武汉大学研发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平台,对大气PM2.5、水体pH值、土壤重金属含量等15项指标实施24小时动态监控。

技术标准与行业引领价值
南漳抽水蓄能电站形成四大核心技术体系: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洞室群稳定控制标准、780兆帕级高强钢压力管道焊接工艺、岩溶区TBM掘进参数自适应调节算法、高精度混凝土浇筑数字化管控平台。其技术参数已写入《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设计规范》(NB/T 10271-2025)、《复杂岩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L/T 5932-2025)等6部国家级行业标准,取得23项国家专利授权。

作为我国首座攻克岩溶区超高压输水系统建设难题的抽蓄电站,其建设经验直接应用于江西奉新、湖南安化等后续项目,推动行业施工效率提升22%、成本降低18%。2024年,项目获评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复杂地质条件示范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成果入选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年度典型案例。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