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湖北秭归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勘察设计招标 打造华中电网调节中枢

2025-03-31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长江北岸,三峡工程所在地迎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进展。2025年2月28日,湖北秭归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湖北秭归抽水蓄能电站勘察设计招标公告》(招标编号:HBZG-2025-001),标志着该电站前期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作为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电站规划装机容量1600MW,建成后将承担华中电网调峰、填谷、储能等重要功能,为长江经济带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一、工程规划与技术框架
项目选址位于三峡水利枢纽库区北岸的茅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12″至110°59′47″,北纬30°48′35″至30°50′09″,距三峡大坝直线距离10.2公里。枢纽工程采用"两库三洞"布局,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组成,占地面积约6.82平方公里。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2024年12月核定的参数,上水库利用长坪沟天然洼地改建,正常蓄水位1052米,死水位1008米,调节库容1120万立方米;下水库选址兰陵溪沟谷,正常蓄水位202米,死水位182米,调节库容1360万立方米。两库间输水线路总长3418米,额定水头860米,距高比3.97,能量转化效率设计值达76.5%,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电站拟安装4台单机容量400MW的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机组设计转速500转/分钟,额定流量282立方米/秒,配套建设总装机1160MW的抽水系统。根据《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设计规范》(NB/T 10072-2018)要求,电站设计满发时长6小时,日调节能力96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预计达24.1亿千瓦时。电力接入系统方案显示,电站将通过2回500kV线路接入荆门特高压换流站,线路总长78公里,采用JL/G3A-900/75型钢芯铝绞线,导线截面900平方毫米,可承载最大输送容量2000MVA。

二、地质勘测与建设条件
招标文件披露,项目区域地质构造以晋宁期花岗岩为基底,上覆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岩体完整性系数0.65-0.78,属Ⅱ-Ⅲ类围岩。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年10月完成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地下厂房拟建区最大主应力21.3MPa,岩体渗透率1.2×10⁻⁶cm/s,满足大型洞室群建设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Ⅵ度,较三峡大坝所在区域的Ⅶ度烈度降低一级。

在生态环境方面,项目严格遵循《长江保护法》相关规定,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库区植被本底调查。数据显示,工程影响区涉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崖柏群落3处,总面积1.2公顷,已制定异地移栽保护方案。水土保持专项设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建立1:500数字地表模型,精确计算土石方开挖量2140万立方米,回填量1850万立方米,通过优化施工时序使弃渣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6%。

三、招标内容与技术要求
本次招标涵盖工程勘察、总体规划设计、专项设计等三大板块,共28个技术标段。其中核心内容包括:

地质勘探专项:要求完成1:500地形测绘45平方公里,布置勘探平硐8条(总长3200米)、钻孔126个(总进尺9800米),采用TSP203地质雷达进行地下30-200米范围岩体探测;
数字化设计体系:基于BIM+GIS技术构建工程信息模型,要求整合12000个IOT传感器数据,实现地下厂房结构应力、机组振动、库水位变化的实时仿真;
智能建造方案:需编制5G专网覆盖方案,在施工现场部署30个宏基站、120个微基站,确保无人机巡检、AI安全监控等系统时延低于20ms;
生态保护设计:包括鱼类增殖站工艺设计(规划放流规模50万尾/年)、生态流量监控系统(精度±0.5立方米/秒)等7项专题。
资质审查数据显示,参与投标的15家单位中,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7家单位具备单机容量300MW以上抽蓄电站设计业绩,其中4家单位近五年承担过水头800米级项目设计。评标办法采用综合评估法,技术标权重占70%,重点考核地质模型精度(要求达到0.1米误差)、施工仿真系统完备性等核心指标。

四、工程投资与效益测算
根据项目可研报告,工程静态投资估算97.8亿元,其中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占34.6%(33.8亿元),施工辅助工程占22.1%(21.6亿元)。动态投资总额115.3亿元,单位千瓦造价7206元,较2024年全国抽蓄电站平均造价7450元/千瓦降低3.3%。经济评价显示,在现行两部制电价政策下(容量电价650元/千瓦·年,电量电价0.25元/千瓦时),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部收益率(IRR)可达6.8%,投资回收期22年。

在电网调节效益方面,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提供的仿真数据显示,电站投运后可使湖北电网调峰容量增加4.3%,平抑80万千瓦级功率波动的时间缩短至15秒。特别是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电站6小时持续放电能力可满足宜昌市全域(2024年最大负荷385万千瓦)1.7小时的电力供应,显著提升电网事故备用水平。

五、地方配套与实施进展
地方政府已启动专项保障工作,完成项目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涉及茅坪镇4个行政村、137户居民的征迁安置方案。配套工程包含新建10千伏施工供电线路28公里、改建三级公路12.6公里、建设砂石骨料加工系统(规划产能1200吨/小时)等7项内容。其中环保措施投资达3.7亿元,重点实施表土剥离保护(规划剥离量42万立方米)、边坡生态修复(采用三维植被网技术防护18万平方米)等项目。

截至2025年3月,项目累计完成:1:10000区域地质调查45平方公里、岩土试验样本采集126组、水文观测数据连续采集365天。长江水利委员会已出具《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意见(长水资〔2025〕3号),原则同意电站取水方案,核定最大取水流量286立方米/秒,年取水量1.7亿立方米。项目计划2025年6月完成勘察设计定标,2026年一季度启动主体工程施工招标。

六、技术突破与行业标杆
本项目在三个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其一,在国内首次应用"地质-结构-施工"三位一体数字化平台,实现200米级深埋隧洞的TBM掘进参数智能预测;其二,研发860米水头段可逆式机组,转轮直径4.5米,比转速130m·kW,较传统机组效率提升2.3个百分点;其三,创新采用库盆防渗体系,通过复合土工膜(渗透系数≤1×10⁻¹¹cm/s)+帷幕灌浆(孔深80米)组合方案,使水库渗漏量控制在3.5万立方米/天以内。

行业专家指出,该电站建设将推动三项标准制定:地下厂房岩锚梁精度控制标准(允许偏差±3mm)、500米级竖井施工安全规范、超高水头机组振动控制指标。工程形成的技术成果将为后续抽蓄项目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对西南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电站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