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四川绵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核准批复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5-04-28

近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核准四川绵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项目作为《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标志着西南地区电网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消纳水平迈入新阶段。电站规划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81亿元(不含送出工程),建设周期87个月,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7.59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万吨,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工程布局与技术特性
电站选址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麓棠镇及广济镇境内半月山区域,距成都市直线距离105公里,距德阳市68公里,地理位置紧邻负荷中心。枢纽工程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构成,设计最大水头553米,最小水头489.4米,额定水头515米,综合循环效率达75%。

上水库位于半月山山顶洼地,正常蓄水位1197米,死水位1174米,总库容908万立方米,调节库容633万立方米,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最大坝高60米,坝顶长度317米,填筑量312万立方米。下水库由原下坝拆除重建,正常蓄水位674米,死水位644米,总库容93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633万立方米,采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结构,坝顶高程679米,最大坝高96米。输水系统采用"两洞四机"布置,总长度1812.56米,其中引水隧洞长1346米,尾水隧洞长466.56米,隧洞直径7.5米,水头损失系数优化至0.015,较同类工程降低18%。

地下厂房系统主洞室尺寸为长×宽×高=168米×26米×54米,顶拱最大埋深580米,围岩为三叠系灰岩,完整性系数0.65,属Ⅱ类围岩。支护方案采用Φ32@1.5m×1.5m系统锚杆与2000kN@3m×3m预应力锚索组合,设计围岩变形量控制在15毫米以内。岩壁吊车梁承载能力达2×500吨级,经模型试验验证,8度地震工况下结构位移量小于3毫米。压力钢管采用国产B780CF高强钢,板厚优化至50毫米,焊缝探伤合格率达99.6%,水压试验压力值8.25MPa。

审查论证与关键技术验证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于2023年6月完成预可研报告审查,2024年8月通过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审查。在2025年2月26日至27日召开的核准审查会上,专家组对核心指标进行系统论证:

智能碾压系统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与压力传感技术,实现填筑层厚80厘米误差±3毫米控制;动态环境流量模型确保最小下泄流量0.021立方米/秒,满足《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NB/T 35091-2017)要求;地下厂房通风系统设计换气次数6次/小时,温度梯度控制在0.5℃/米以内;输水系统瞬态压力波动通过流体力学模拟验证,波动幅度≤±15%额定水头。

水文分析采用1956-2020年长系列观测数据,下水库集水面积7.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7万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0.086立方米/秒。交通规划确认施工期大宗设备可通过G5京昆高速、宝成铁路转运至距工地38公里的堰口镇临时堆场,永久道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2米,最大纵坡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第三十四条,环保投资8301.84万元(不含水土保持费用),占总投资0.99%。生态保护措施包括:

在牧马河支流叶家沟设置三级监控网络,新建3座自动测报站实时监测溶解氧、pH值等6项水质指标,数据采集间隔5分钟/次;水土保持方案治理边坡58公顷,种植抗逆性乔木18万株,配套建设截排水沟42公里,植被恢复率92%;移民安置采用"集中安置+产业配套"模式,建设126户砖混结构住房,配套茶叶加工厂与技能培训中心,确保搬迁群众人均年收入不低于2.8万元;对清光绪八年(1882年)引水古堰实施原址保护,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毫米级数字档案,碳纤维加固关键构件,文物保护专项预算4300万元。

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创新
施工总布置通过BIM技术优化,临时占地面积由111公顷缩减至86公顷,减少耕地占用127亩。五维BIM管理平台集成1200余个建筑信息模型,实现施工进度偏差率≤±5%、资源消耗可视化管控。混凝土温控系统配置8个标准化实验室,采用智能通水冷却技术,出机口温度严格控制在12±2℃,入仓温度≤14℃,大体积混凝土最高温升≤25℃。

安全监测体系布设386个自动化监测点,地下厂房围岩变形监测采用0.01mm精度多点位移计,锚索应力监测采用0.1%FS精度振弦式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达每分钟1次。施工机械全面安装北斗定位终端,1300台套设备实现三维空间协同调度,运输路径优化算法使土石方运距缩短18%。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工程静态投资81.22亿元,建设期利息及价差预备费8.78亿元,总投资约90亿元。施工期将消耗水泥68万吨、钢材12万吨、炸药3600吨,直接创造就业岗位800个,间接带动运输、餐饮等关联产业就业2300人。运营期年均发电收入7.2亿元,税收贡献2.8亿元,配套产业年产值预计达12亿元。

电网仿真计算表明,电站投运后可将陕西电网调峰能力提升18%,减少火电调峰启停次数900次/年,节省燃料成本1.2亿元。柔性输电系统设计动态无功调节能力180兆乏,区域电网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6%,年减少电压越限时间46小时。碳减排效益经第三方机构核算,全生命周期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70万吨,相当于再造74平方公里森林碳汇。

设备国产化与技术突破
项目机电设备国产化率≥95%,其中可逆式水泵水轮机采用东方电气第三代产品,转轮直径4.8米,最高效率92.5%,空化系数σ=0.03;计算机监控系统应用中国电科院HN-3000平台,控制周期缩短至60毫秒,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1ms;500千伏GIS设备通过1050kV雷电冲击试验,局放量≤5pC;调速器系统采用南瑞继保SFC-5000装置,转速控制精度±0.05%,调节速率15MW/s。

前期工作进展与实施计划
中国电建成都院已完成1:2000地形测绘、30个地质钻孔和12公里物探线勘测。计划2025年三季度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2026年上半年启动主体工程施工招标,2026年底实现导流洞贯通。

数据来源: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文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审查意见及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技术报告。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