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四川叶巴滩水电站大坝浇筑突破200万方 高原特高双曲拱坝技术获突破
2025-04-29
为全面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我国水电工程领域再创里程碑。截至2025年4月29日,位于金沙江上游川藏段的叶巴滩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浇筑总量突破200万立方米,浇筑高度达180米,提前47天完成阶段性目标。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在高原高寒地区特高拱坝施工技术、智能建造体系及生态保护实践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高海拔水电工程提供了中国方案。
高原双曲拱坝建造技术参数全景解析
叶巴滩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17米,坝顶高程2894米,是目前全球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工程。坝体设计抗震标准达Ⅷ度,混凝土总浇筑量251万立方米,相当于填筑1000个标准奥运会游泳池。工程面临高寒气候、复杂地质构造、温控防裂要求严苛等多重挑战。
坝址区年平均气温仅4.3℃,极端低温达-25.6℃,全年有效施工期不足8个月。岩体发育7条断层带,最大地应力达35MPa,对坝基稳定性构成严峻考验。混凝土内外温差须控制在18℃以内,浇筑温度限定在8-12℃区间,运输过程中需克服3.2公里水平距离及400米垂直高差。工程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大坝混凝土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毗邻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施工区域废水排放浓度、粉尘控制等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全天候温控技术体系保障连续施工
针对高原低温环境,建设团队首创“气肋膜暖棚法”,在仓面架设充气式保温膜,使冬季施工仓面温度稳定在5℃以上,较外部环境提升15-20℃。同步研发智能温控系统,埋设3200个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动态调节冷却水流量,将最高温升精准控制在22.3℃以内。
混凝土配比采用中热水泥掺35%粉煤灰方案,使绝热温升从42.7℃降至29.5℃。运输环节创新开发“搅拌楼—运输车—缆机吊罐”三级保温装置,确保混凝土出机至入仓温度损失不超过2℃。通过上述技术集成,项目实现2022-2025年连续三个冬季无间歇施工,累计完成低温期混凝土浇筑48.7万立方米,未出现温度裂缝,打破高原地区“半年施工、半年休眠”的传统模式。
智能建造系统驱动施工效率跃升
工程全面部署“智慧大坝4.0系统”,构建三维设计、智能施工与数字运维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智能浇筑设备实现仓面平整度误差≤3cm,振捣机器人集群作业覆盖率达100%,气泡消除率提升至98%。每立方米混凝土植入RFID芯片,实现28天强度、抗冻抗渗指标全过程追溯。
骨料生产质量波动预警模型将级配合格率从86%提升至99.2%。BIM+GIS技术动态优化缆机运行路径,单罐吊运时间压缩至7分钟,混凝土供需平衡算法将月供应计划偏差率控制在±1.5%以内。智能建造体系使大坝施工效率提升40%,2024年11月创下单月浇筑13万立方米、单日6385.5立方米的行业纪录。
全流程绿色建造技术实践生态保护
工程践行生态优先原则,建成日处理能力1.2万吨的砂石废水处理厂,采用混凝沉淀与反渗透工艺,出水悬浮物浓度≤30mg/L,实现生产用水100%循环利用。施工区安装58套360度喷雾降尘装置,PM2.5浓度稳定控制在35μg/m³以内,骨料运输廊道全封闭改造减少粉尘逸散量92%。
边坡修复采用客土喷播技术,23万平方米裸露面植被覆盖率恢复至85%。鱼类增殖站累计放流长丝裂腹鱼、四川白甲鱼等珍稀鱼苗86万尾,施工区周边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应用电动装载机、纯电搅拌车等设备,单方混凝土碳排放强度降至48kgCO2/m³,较传统工艺下降37%。
工程效益与区域发展协同推进
叶巴滩水电站装机容量22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2亿千瓦时,可满足80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工程每年可替代标煤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40万吨,相当于再造森林20万公顷。水库调节库容1.02亿立方米,提升下游枯水期流量120m³/s,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
±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将清洁电力输送至华中电网,区域供电可靠率提升0.7个百分点。项目建设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300个,带动设备制造、物流运输等关联产业新增产值逾45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及中国电建集团、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公开发布的工程进度报告、技术验收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估资料。